365体育博彩:印发《攀枝花市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www.maomin.org 发布时间:2014-01-26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 索 引 号 :008320033/2014-00009
- 发布机构:攀枝花市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发布日期:
- 文 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攀枝花市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1月22日
攀枝花市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
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根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2013~2017年)》以及《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等,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涵盖范围为攀枝花市全境,实施期限为2013~2017年。
一、发展基础与意义
矿产资源富甲天下。全市共发现矿种76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39种。钒钛磁铁矿累计探明储量67亿吨,据最新整装勘查工作表明,钒钛磁铁矿储量超200亿吨,其中铁储量占全国的20%,钒、钛储量分别占全国的63%、93%和世界的11%、35%,分别居世界第三和第一位,并伴生有钴、镍、铬、钪、镓、铂金等稀贵金属。煤炭保有储量3.3亿吨,宝鼎煤矿深部勘探预测储量达3.2亿吨。铅、锌、铜等有色金属及花岗石、石灰石、粘土矿、石墨、汉白玉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铁矿石天然含钒,使攀钢钢轨在柔韧性和耐磨性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全国60%的高铁、地铁轨道采用攀钢钢轨,攀钢是全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获得出口免验资格的钢轨生产企业。2012年,全市钒钛产业实现产值144.08亿元。钒产业已开发出钒渣、钒氧化物(V2O5、V2O3)、钒氮合金、钒铁(FeV80、FeV50)、含V2O5达99.99%的精钒等系列产品,形成年产钒渣30万吨、钒产品3万吨(折合成V2O5)的能力,钒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60%,在国际市场占有率约20%,初步形成以攀钢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开发的钒产业集群,成为规模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钒产品生产基地。钛产业已开发出钛精矿、高钛渣、钛白粉、钛铁、四氯化钛、海绵钛、钛锭系列产品,形成年产钛精矿160万吨、高钛渣48万吨、海绵钛2.75万吨、钛白粉50万吨的能力。钛精矿、钛白粉产量分别占全国市场的70%、20%,海绵钛也在全国市场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全国最大的钛原料基地、全流程钛工业基地。
经过多年开发建设,攀枝花钒钛产业已积累雄厚基础,但也存在过分依赖资源开发、发展模式粗放导致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布局分散、资源浪费严重及综合利用开发水平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等系列问题,亟需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资源创新开发新路子。试验区的获批,不仅有利于加快攀西战略资源的综合开发、高效利用,提高我国战略资源保障能力,增强国防和经济安全,而且能为攀西地区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带来重大战略契机。一是有利于提升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国防安全。试验区将加快钒钛、稀土等重大科技攻关,加快国家优势战略资源科学开发综合利用,推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为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和垄断、推动我国国防军工科技进步、装备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战略资源保障。二是有利于加快区域资源整合,为资源富集地区提供示范。试验区将建立资源、科技、政策、项目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国家、省、市(州)联动协调机制,促进国家战略需求与资源开发协同落实,加快攀西战略资源整合,协同推进攀西战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同时,在财税金融、资源配置、技术转化、生态补偿、土地管理等领域进行创新和突破,为全国资源富集地区探索积累经验、科学开发利用资源提供示范作用。三是有利于实施多点多极发展战略,为四川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新动能。试验区将做强3个市(州)经济,做大攀西区域经济板块,形成“次级突破、梯次竞相跨越发展”的新局面,成为四川省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的重要一极,有利于攀西地区培育打造一批优势特色先进产业,增强“造血机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有利于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试验区将通过创新资源开发方式,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利于加快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365体育滚球: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围绕市委、市政府“三个加快建设”、“三个走在全省前列”、“六大硬仗”、“四个翻番”整体部署,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开放合作,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进一步加大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坚持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有机结合,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我市试验区建设,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可持续型资源开发道路,增强产业竞争新优势,着力打造“千亿产业园区”,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使我市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先行先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破除阻碍经济转型、科学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鼓励探索试验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做法。
——坚持市场配置,政府引导。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政策、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主导性作用,更要突出企业在试验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功能。
——坚持科技支撑引领,创新驱动。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进产、学、研、用协同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扩大应用领域,满足高端需求。
——坚持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按照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合理控制矿产品生产规模,加强战略资源保护。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确保试验区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
(三)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推进试验区创新开发建设,到2017年,基本形成“以钒钛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一批关键品种和核心工艺技术被突破,资源高效利用初步实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环境质量全面达标,支撑战略资源型创新开发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产业水平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生态环境好的国家级战略资源开发试验区以及全国重要的钒钛产业基地。
——经济结构目标。到2015年,钒钛产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力争到2017年,钒钛及相关战略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钒钛产业园区产值突破1000亿元,建成1个“千亿园区带”,建成3个“500亿园区”和2个“300亿园区”。大力发展钒钛、稀贵金属产品及深加工等,形成钒钛铁精矿3500万吨、钛精矿300万吨、钒制品(V2O5)5万吨、钛白粉100万吨、海绵钛4.5万吨、钛材1.5万吨、钒钛特种钢600万吨、钒钛特种钢铁铸造及机械加工件500万吨的生产能力。
——科技创新目标。重点突破攀西矿制取富钛料、氯化法钛白、低品位矿高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新流程、高纯钒及高纯氧化钒、钛及钛合金精密铸造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钒电池、高钛型高炉渣回收利用技术等产业化和高端领域用钛合金产业化。到2017年,新增16~2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收入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翻一番、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全社会研究和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
——资源综合利用目标。到2017年,铁资源综合利用率达75%,钒资源综合利用率达50%,钛资源综合利用率达20%以上,实现铬、钴、镍等主要伴生金属的产业化、规模化回收利用,钒钛磁铁矿尾矿回收利用率达30%以上。
——生态建设目标。全面完成小钢铁、小采选、小冶炼关闭淘汰任务,矿区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企业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17年,城市工业布局合理,污染排放总量达到国家规定要求,重点污染源排放稳定达标,二次资源利用和循环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三、主要建设任务
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集中力量部署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开发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主要建设内容,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努力实现试验区建设良好开局。
(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目标,大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发展以钢铁钒钛深加工、高端产品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和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以钒钛产业园区为龙头,调整优化园区布局,促进全市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产业布局调整。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努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支持发展矿产、冶金、钒钛、化工等专业化、现代化物流市场和工业贸易、矿资源贸易市场,从全市矿山、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布局的实际出发,加快工业快速通道和公路、铁路货场优化配置建设,统筹优化已建、在建、拟建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功能。推进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增强口岸服务、保税服务能力,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和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出台和落实物流业扶持优惠政策,培育一批拥有自身核心业务能力的本地物流企业,形成10户以上国家A级资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吸引一批国内外大型现代物流和工业贸易、资源贸易企业进入攀枝花市场。大力发展为生产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产权交易、技术交易、劳务和人才中介等中介服务行业,加快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技术推广、节能减排服务的科技服务业,全力打造生产服务业的服务品牌,培育服务企业,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新型工业化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区、服务高地。
——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延伸钒钛产业链。强力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延伸钒钛产业链条。钛产业重点发展氯化法钛白、高档专用钛白、钛白精细化工等终端产品,加快发展钛材、钛合金、钛粉等,积极开发航空航天、船舶、医用、民用等系列钛及钛合金材料及深加工制品。钒产业稳步提高冶金用钒规模水平,重点发展钒电池、钒铝合金等,研究氧化钒薄膜材料。提高钒钛磁铁矿伴生金属的分离、提取及深加工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配件、含钒钛铸煅件系列产品,创造条件开发生产大型成套设备,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扩展市场,依托白马工业园区、钒钛产业园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建设以钒钛低微合金铸煅造为基础的机械制造基地,形成3个百万吨级以上基地和产业集群,推进机械制造产业跨越式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完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机制,加大循环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引导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企业、废弃物产生及利用企业在园区关联布局,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综合利用协作互动的现代生产体系。在确保生态和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对表外矿实行科学开发利用,鼓励开发利用低品位矿。落实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推进“城市矿产”建设试点,促进尾矿、废渣、废液、废气的循环利用,提高稀贵元素和二次资源利用水平。
——推进园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健全园区服务体系,提高园区承接产业发展能力,引导企业按照产业布局入园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关联发展、成链发展。建立全市园区统筹发展的协调机制,深化项目共建、土地流转、财政税收、投资收益等方面的合作,避免同质化竞争。创新园区发展体制机制,研究制定激发园区发展内在活力的政策体系,使园区成为我市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主要载体。加快将钒钛产业园区创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培育接替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接替产业发展促进机制。把接替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坚持低污染、低消耗、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技术标准,强化政策引导,推进接替产业跨越式发展,显著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力发展钛合金、钒储能材料、钒钛功能材料等在我市有产业基础和市场潜力的产业,努力使接替产业成长为支柱性产业。
(二)创新资源开发模式,优化资源配置管理
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钒钛磁铁矿资源开发模式创新,加强政府对资源开发的引导和调控,加大资源和产业整合力度,积极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创新“矿冶电联营”机制,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价值最大化,提升钒钛资源开发利用整体水平。
——争取优惠电价,创新“矿冶电联营”机制。利用既有特殊性,继续争取优惠电价政策。鼓励企业发展矿、冶、电联营,钒钛企业和电力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形式,组建大型钒、钛、电联营企业或集团,充分利用本地钒钛资源和电力资源就地发展相关优势产业,促进多产业联动,优化配置要素资源,促进节能降耗,实现资源与能源协调发展。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实现企业优势互补。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外引内联,推进强强联合,在矿业、机械制造、钛白粉等行业领域组建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推动各级国有资本投资向钒钛、稀土等战略资源领域转移。积极推进“水—电—冶”和“煤—电—冶”联营,重点支持攀钢集团、钢城集团等大企业集团延伸产业链,重组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
——加快矿区规范整合,形成规模效益。切实加强全市小矿山、小选厂清理规范,坚决淘汰工艺、装备落后产能,关闭整顿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生态环保不达标的采选企业,从严控制新增项目。完成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区选厂整合,重点加快红格北矿区选矿企业整合,将现有19家企业整合为2家规模化现代化采选集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按照国家批复的矿权设置方案,坚持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取向,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进入门槛和准入条件,对试验区内资源开发企业强化技术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指标激励约束,建立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和退出机制。重要战略矿区要配置给有实力的大企业,提高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水平。
——加强战略资源保护,实现科学开发利用。充分利用现有矿山,严格限制新开矿区。加快推进钒钛磁铁矿资源整装勘查,提高铁矿石资源保障度和钒钛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按照国家批复的矿区规划,切实加强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
——实施开放开发战略,增强聚集发展能力。实施充分的开放合作,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和资本要素在试验区聚集发展。重点加强与央企和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在战略资源开发利用和重大科技攻关等领域优先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和国家级科研机构进入。支持和引导多种所有制企业重点发展下游产业和深加工应用。加强对战略资源开利用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招商引资,重点引进深加工及制品、尾矿及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等。
(三)健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重大技术创新
采取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技术瓶颈,培育产业创新人才,整合科研力量,加强研发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业技术攻关,突出应用技术开发,攻克一批对我市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技术,提高产业竞争力。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科技创新动力。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落实国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培育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鼓励企业建设技术创新团队,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钒功能材料、高档金红石型和专用钛白粉、高品质钛及钛合金等高端产品的重大核心技术研究,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力争突破钒钛资源高端产品关键生产技术和钒钛材料应用技术的瓶颈。整合产业扶持、支持资金、政策资源,创新支持扶持资金、政策的管理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增强知识产权流动,激发企业积极探索创新的内在活力。
——扶持重大技术攻关,实现重点领域突破。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支持纳入科技攻关和产业化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大科技攻关项目中试阶段支出力度,降低企业风险,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发挥与中科院等单位合作优势,加强与国防军工等单位合作,推进重大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近两年首批启动“攀西钒钛磁铁矿高效选矿”、“高钛型高炉渣提钛及综合利用技术”、“硫酸法钛白清洁生产工艺与关键技术”、“钛及钛合金制品及装备开发关键技术(如钛粉、钛合金粉及应用于粉末冶金、3D打印等)”、“钒钛微合金化钢种及制品开发关键技术”、“氯化法钛白关键技术”、“钒铝合金产业化技术”、“钒电池产业化技术”、“钒钛磁铁矿在选矿阶段脱硫技术攻关研究”等9个重点项目。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搭建多层次、多方式的技术创新平台,提高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一是推进攀钢与中科院过程所联合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创建国家级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整合各方科技资源,将攀枝花学院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室提升为部委级重点实验室,重点推进以攀钢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和依托,建设国家钒钛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推进四川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攀枝花钛及钛合金研究所建设。创新科研机构体制机制,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交流合作,鼓励多种形式的联合攻关,试点重大科技攻关全球招标,吸引优秀人才创业发展。进一步推动技术成果交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组织参与钒钛及相关标准制(修)订,引领行业发展。加快攀枝花国家钒钛制品质量检测中心的钒钛标准化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充分利用我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企业技术资源,以国家级标准化技术组织为途径,组织、鼓励具有行业优势的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争取在标准制(修)订中的话语权。
——培育产业创新人才,支撑产业发展。设立产业创新人才培育基金,建设与资源创新开发相适应的人才教育、培养和引进体系。推进院士、创新团队、企业家队伍、工程技术人才、技能型工人等多层次人才培养。积极实施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建立院士、专家流动工作站,拓展与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大学、国际组织和咨询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拓宽引才引智渠道。在我市高校建设一批对资源创新开发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特色重点学科。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人才特别是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四)改革创新财税体制,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完善资源环境税收制度,支持企业长效发展。加快推进钒钛磁铁矿等资源税改革,适当调整部分钒钛磁铁矿资源税税额,以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统筹推进各类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综合改革,规范矿产资源开放基金的收费管理,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争取将365体育滚球:钒钛产业项目列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争取有利于钒钛产业和钒钛企业长远发展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工业发展资金应围绕建设试验区的主要任务,支持相关项目建设。对我市钒钛资源开发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争取优先列入中央和省的投资年度计划。争取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专项资金、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的安排向我市钒钛产业倾斜。市政府设立攀枝花市钒钛等产业发展资金,通过政府科学引导与企业自主决定的市场运作模式,吸引社会和民间资金参与,做大资金规模,加大对重大钒钛等产业项目和担保、股权投资等产业支撑平台的投入。加大对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钒钛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科技平台建设的扶持。
(五)改革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试验区建设用地
探索适合矿业特点的差别化土地管理政策。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通过复垦的土地可调整使用,优先用于转型项目。复垦应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具备条件的应首先复垦为耕地。探索露天采矿用地方式改革,积极稳妥地在所批准的矿区范围内开展试点。探索推进土地审批、耕地占补平衡、重点转型项目用地保障。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奖惩考核机制,实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新增建设用地考核制度。
(六)创新融资机制,保障资金供给
——探索创新融资模式,支撑试验区建设。一是推进知识产权融资业务,开办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版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支持试验区建设和发展中的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研发项目。二是发展产业链融资和金融仓储融资模式。三是开展绿色金融创新,不断创新节能环保融资模式,积极开展排污权抵押贷款、CDM项目融资、合同能源融资、绿色消费信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四是拓宽直接债务融资渠道,支持试验区内企业充分利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银行间市场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五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重点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满足试验区外向型企业贸易资金需求。充分利用人民币协议融资、海外代付、境外人民币借款、人民币融资性保函等跨境人民币融资工具,积极利用内保外贷、外保内贷等多种形式,满足试验区企业对外贸易融资需求。六是研究建立钒钛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试验区重点钒钛项目、企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着力解决项目建设阶段与企业发展初期资金矛盾。七是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积极做好企业有关支付结算、外汇收支、现金管理、债券承销、公司理财、网络银行、保险等多样化和综合性金融服务。八是支持试验区金融业发展,支持和引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试验区或产业园区设立符合试验区特点的专营支行、科技支行等,增强试验区金融服务功能。鼓励在试验区或产业园区成立专业小贷公司、担保公司、风投基金等各类准金融机构,引导和支持民间资金融资模式规范发展。对在试验区设立的各类金融机构予以适当的奖励补贴。
——明确金融支持重点,增加有效信贷投放。一是加大对试验区建设和发展的龙头骨干企业、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支持试验区新兴产业和园区建设,加强融资支持和合作,围绕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构建,加快推进产业关联、链式发展,建成一批优势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三是加大对试验区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营效益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四是积极利用承兑汇票、保理、保函、信用证等表外业务支持试验区企业融资需求。五是加强与试验区创新载体的融资合作。
——完善信贷管理机制,适应企业资金需求。一是争取信贷政策扶持,积极争取将试验区纳入货币信贷政策支持重点,在信贷准入、额度等方面予以倾斜,争取上级银行对试验区建设的专项授信,在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二是建立符合试验区实际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向上级银行争取授信方式、产品创新、审批权限、项目准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三是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企业信用评级、信用评分制度和贷款项目评审工作机制,充分考虑知识产权、商誉等无形资产以及经评估的项目价值、企业家个人信用等非财务因素,灵活有效地划分企业信用等级。
(七)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完善矿山环保和恢复机制,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建设。制订矿山生态恢复规划,实行矿产资源开采、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与规划同步实施机制,加大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投入力度。根据各主要矿区资源特点和生态特质,制定各矿区采选综合回收利用指标和生态保护、生态恢复指标。依据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的修复治理成本,合理确定提取矿石资源开发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保证金以及征收矿山生态补偿基金的标准,建立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攀枝花、白马、红格等矿区生态修复工程,与重大产业化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创新完善节能减排机制,抓好工业污染防治。通过强化管理、提升技术、优化结构,逐步建立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国家钒钛产业准入政策和重点行业环境准入及排放标准,把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项目建设的必要条件。以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大幅度降低“三废”排放,实施一批“三废”利用工程。
(八)推进行政管理和投资体制改革,适应试验区建设全新要求
——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提升行政效率,合理调整完善行政区划。完善辖区空间布局,扩展城市核心区服务范围。建立高效协同的跨区域行政协调机制,促进经济区域一体化管理。加快转变和规范政府职能,加快提高政府对市场监管能力,从事前的项目审批加快向事中、事后的监管转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完善项目审批机制,提高服务办事效率。在强化投资项目科学管理的同时,规范前置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加快审批进度,建立资源创新开发项目储备库,推进资源创新开发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建设一体化管理。对纳入试验区规划的项目,争取实行审批权限下放一级的政策,争取将原来由国家核准、备案、环评的权限下放至省级,争取将原来由省级核准、备案、环评的权限下放至市级,完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建设。
(九)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生产要素聚散
全力推进“两高两铁一水”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提升干线路网通达能力,初步构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骨架。开工建设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米易至攀枝花段,实时启动全线改造工程。加快建设丽攀高速公路、区域内国省干道改造工程、农村公路等,推进铁路、公路客货站点及内河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将丽江—攀枝花—昭通—遵义铁路纳入“十二五”铁路建设中期调整规划,加快宜宾至攀枝花沿江高速、攀枝花至大理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加快建设完成中缅天然气管道攀枝花支线工程。加快建设一批输变电工程,进一步完善输配电网络,增强试验区电力保障。
(十)加强目标考核,确保目标实现
加快制定试验区建设目标责任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加强日常督促检查,对工作成效进行跟踪评价,确保试验区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四、工作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推进合力
试验区建设千头万绪,很多工作都极具开创性和挑战性,必须有强力的组织领导予以强力协调和不懈推进。市委、市政府成立试验区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负责试验区建设整体工作,由市发改委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牵头实施单位根据实际成立工作推进小组,并组织实施牵头工作。
(二)明确职责分工,分片抓好落实
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县(区)政府要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制定本领域、本区域具体实施意见、行动计划和配套措施。加强各级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确保试验区建设工作有序进行。试验区建设工作实行月报季会制;全市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汇报会,专题研究分析试验区建设进展情况及相关问题。
(三)研究国家、省相关政策,对口向上争取支持
各牵头实施单位和配合责任单位要积极向上对口衔接、汇报,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科知局、人才办要牵头负责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争取支持工作;国土资源局要牵头负责土地、矿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争取支持工作;发改委、经信委要牵头负责产业准入、产业化、项目等方面的争取支持工作;环保局、水务局、林业局要牵头负责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建设等方面的争取支持工作;交通运输局、铁建办要牵头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争取支持工作;财政局、地税局、国税局要牵头负责财税方面的争取支持工作;钒钛产业园区、供电公司要牵头负责电价政策优惠方面的争取支持工作。